舞狮大约始于汉代后,也是我公民间喜庆节日的传统表演项目,春节,元宵最为多见,中国原不产狮子,《后汉书》载汉章帝时月氏国(西域的一个小国)贡狮子,当时名为“狻猊”,从那时起人们就把雄壮,威武的狮子视为吉祥,英勇的象征,又模拟狮子的形象和动作,逐渐形成狮舞,庆典喜日以此为乐,并期望驱魔辟邪,故有“辟邪狮子”之称。
明清时代,狮舞风行更为普遍,且名堂更多,形成了许多流派,一般由两人合作舞一大狮子(有的地域称“太狮”),或一人舞一头小狮子(有的地域称“少狮”),另一人扮武士或大头佛持彩球逗引。
在表演上可分“文狮”和“武狮”二种,“文狮”重要描绘狮子温柔的神态,有搔痒,舔毛,打滚,抖毛等动作,“武狮”则表示狮子英勇的性情,有跳跃,扑腾,登高,翻转,踩球等动作,舞狮时必定要有锣鼓奏乐,狮踩乐点,节奏分明。
深圳舞狮民国舞狮铜像是铜铸塑成的一组舞狮群像,共有十二人,人高约.厘米,纵队排列,固定于红木座上,前组舞狮,狮身分节,顶有一角,下颌运动。
舞狮者二人,一前一后,钻入狮身,狮之左右各一人护狮,左旁的持叉,右旁的手托狮身,最前方的大头佛,戴大圆的头罩,两手拿铲状物,逗引狮子。
中间一组五人,敲打乐器,紧随舞狮的两人,左边的敲锣,右边的打钹,后面又有三人,其中二人长杠抬大鼓,中有一人击打,尾随队伍的二人,一手拿兽面盾牌,一手持刀,作护卫姿态。
醒狮的种类:狮有多种,一种是金狮,又叫太狮,用于迎宾或隆重的交往礼仪,一般不易出动,一旦出动,其他狮子要向他三跪九叩,金狮相遇,则要互相点睛……然后金狮互相跪拜,以狮口交换请贴才又开始舞狮,金狮之外,有黑狮,红狮和彩狮,据说分别代表张飞,关公和刘备,反映不同的性格,如黑狮威武凶深圳舞狮队猛,红狮凝重,彩狮温和。
另外,因造型不同,各地民间对醒狮都有不同叫法:如南海的大头狮,鹤山的鸭嘴狮,清远,英德的鸡公狮,雷州半岛的鹦雄狮等等。
醒狮的制作:以竹蔑,纸为主要材料,先用竹蔑扎成狮头形状,糊上纸朴,眼,耳,嘴等处,是可以活动的,均粘上猪缤,马撰或植物织物,晾干后,涂上各种颜色,再上光油定形,醒狮在造型上最大的特点是头上多一角,据传是为了避开专供皇帝欣赏的黄狮子舞的各种禁忌,令官府抓不住把柄而创造出来的。
醒狮头最重的6.5公斤,最轻的3.5公斤,共分四类,醒狮被(亦称狮尾),传统的长度是4米,为了舞动灵活,现今改为2.6-3米。
南狮富有南方风格,特点鲜明,南狮造型上比较夸张,重装饰,重色彩,从类型上讲,有文化狮,武狮和少狮三大类,南狮狮头结合三国经典故事的内容,发展成为了一种特色的当深圳舞狮表演地文化。
南狮的狮头和北狮不同,从制作工艺上说,北狮的狮头相对简单,像徐水北里的舞狮有时用一个柳条筐就可以充作狮头,南狮的狮头比较重视装饰,色彩艳丽,制造考究,但从形象上说,南狮的狮头不太像是狮子头,狮头上有一只角,形象甚至接近年兽,而这种头部特征保留了南狮来源的传说中的狮子形象,南狮的狮头一般分为两类,一类是装的狮头,一类是鹤山装的狮头,装的狮头大而且圆,额头宽,嘴较平阔,鹤山装的狮头较扁而长,嘴比较突出,有些像鸭子嘴,因此又称为“鸭嘴狮”。
南狮狮头的传统造型上有“刘备狮”,“关公狮”,“张飞狮”三种造型,狮头不同,颜色不同,装饰不同,舞法不同,代表意义也不同,关公狮的颜色为红色,代表忠义,刘备狮的颜色为黄色,代表仁义,张飞狮的场合也不同,一般喜世庆典多用刘备狮和关公狮,而张飞狮只有在比赛或者挑战时才用。
上一篇: 舞狮文化现代龙狮运动特点